预制菜是餐饮业的毒药
不知不觉,预制菜已经开始席卷餐饮业,势头很猛。所谓预制菜,就是工厂化生产的中国菜。好处是标准化生产,品质一致,效率高,产量大,节省了厨房这个据说成本最高的环节,不用雇高薪的大厨了。显然,对于当下陷于经济困难的餐饮业来来,是很有吸引力的。
然而,即使这样的工厂化生产,能够从始至终保证质量,充其量也就是复制了麦当劳这种西式快餐。麦当劳可以店店一式,但仍有顾客,因为那是西式快餐。而我们的中国餐馆,恰恰是以菜肴的个性化为特征的。去掉了这种中国菜肴灵魂的个性化,那么,中国菜的生命也就结束了。
记得民国时期,在北京的各界人士,都喜欢吃小馆。当年的北京,遍地都是各种各样的小餐馆,门脸不大,就摆几张桌子。但是,即便生意爆火,盈利超多,店家也不会扩张门脸,而且即便是破旧不堪,也还尽量维持原样,说是怕老主顾看见不习惯。
这些小馆,几乎每家都有几个自己的拿手菜,保证跟别家不一样,所以,即便是老主顾,想要换换口味,只消换家餐厅就行。这个特色,今天当然我们是看不到了,但在当年的那些美食家的记叙中,还可以一窥一二。换言之,这些小餐馆的生命力,就在于它们的个性化。所以,但凡能存活下来的,家家都生意不错,顾客盈门。
事实上,中国菜的八大菜系,或者说更多的菜系,它们的存在和发展,也就在于个性化,而且,这种个性化,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推进中。在民国时期,绝对没人想要用西式快餐的方式,改造中国菜,因为,谁要是这样干,等于宣判自己的死刑。你的餐馆成本低了,但老主顾没了,也是挣不到钱的。除非,你有本事把成本压缩到极致,就像一些城市,专门做给农民工的中式快餐一样,摆在街边,每样菜分门别类,谁要就盛上一勺子,这种菜倒是有鱼有肉,但味道之低劣,让人难以下咽。工厂化的预制菜,就算品质比这样的地摊货好,但由于千篇一律,但凡像点样的餐馆,只要沾上了,赶走老顾客,是可以预期的事儿。
当然,预制菜有好多种,有些半成品的,另当别论。但是,那种全部做好,热一下就可以端上桌的,餐馆还是别碰为好。因为,这样的工厂化产物,是绝不会有个性化的。但是,恰恰这种预制菜,发展最快。
可以想象,如果这样下去,我们的传统中国菜,最终就只能走向西式快餐化了,更可怕的是,以现在经营者的道德水准,这样的预制菜还很难保证其品质,就坡出溜下去,是大概率事件。
所以,所谓的预制菜,是一个低成本的陷阱,对于眼下经营困难的餐饮业,是毒药,或者说是鸦片,饮鸩止渴,渴是可以解的,但人是要是被毒死的。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吃客,但是,如果家家餐馆都用了预制菜,那么,我肯定就不下馆子了。
赞(4)
|